心理咨询,并非有了病才做
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次
“心理咨询”一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,但又常被误用,频频遭遇尴尬。不少人对心理咨询不屑一顾,有的又寄予过高期望,有时甚至让心理咨询师感到哭笑不得。
案例1 “神经病”妹妹个性有问题
30岁的梁女士是被姐姐“押”来见心理医生的。姐姐说她太爱多管闲事,手伸过长,甚至连姐姐的家务事都要插一手,导致姐姐家一度关系非常紧张。姐姐担心她有“神经病”。“有时我也担心自己心理有问题,但有时又觉得自己怎么可能有病!”梁女士坦言。
经过一番谈话,心理医生发现,梁女士对丈夫要求特别高,夫妻关系也不太好。不过,这并非神经病,而是她的个性有些问题。由于父母一直不在她身边,从小独立生活,使得她性格非常强势,凡事都认为自己对,说话显得霸道,不容他人批评和反驳。
此后,心理专家循循善诱引导她剖析自身问题,让她认识到症结之所在。四次谈话之后,她姐姐说,妹妹不像以前那样爱干涉别人了,对老公态度也宽容了很多。
案例2 妻子 “心病” 根源在老公
方女士是所谓的“三高”精英:学历高、职位高、薪水高。作为公司管理层人士,她的事业发展一帆风顺。然而,她最近却出现严重焦虑症状,总是很紧张,担心婚姻触礁,晚上整宿睡不着觉。
经过一番交谈,心理专家发现,方女士并非如自己所言有“心病”,只是每次和先生发生争执后才会出现焦虑症状。原来她的先生由于和领导发生冲突,在单位被边缘化,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。方女士如果努力工作,就被讽刺为“做了也是白做”,或者百般挑剔。如果在工作上或者家务中有少许失误,就会惹他大发脾气,甚至斥责为“废物,没用”。而她丈夫的这些表现恰恰是较为典型的抑郁症。
多数人混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北
心理咨询主要分发展性咨询和心理健康咨询。
心理咨询师说,发展性咨询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人或者健康人,为了“让自己过得更好,更幸福”而进行的“未雨绸缪”式的咨询,而不仅仅是“治心病”。人们对待心理咨询存在两种常见错误心态,要么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“病”的境地才要去咨询。要么对心理咨询师给予太高期望,希望咨询师一两次应能彻底解开心结。实际上,前者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混为一谈,常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。心理咨询面向的主要是正常人群,称之为“来访者”,处理的问题多为生活、工作、学习、家庭、婚姻、育儿、疾病、康复等方面所面临的冲突。心理治疗则主要诊治神经症患者或者有人格障碍的人,也就是所谓的“病人”。
指望心理咨询能摆平一切
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也不是万能的。对于精神分裂症、抑郁症等重性精神疾病,单纯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不能收到理想效果。往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手段。
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心结形成的“病根”,找到化解心结的办法,也就是“授人以渔”,而不是“授人以鱼”,代替你去摆平具体的问题。不能指望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动动嘴皮子,心病就会消失。患者本人也要努力按照心理专家的要求,化解压力产生的根源。
如何判断心理咨询的最佳时机?专家建议: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自己无力解决,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生活,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,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疾病状态,那就应该接受的是心理治疗。
抓好人生两头“善始善终”
专家指出,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尤其应抓好人生两头,做到“善始善终”。
现代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矛盾。工作技能有人教职,生活能力却没人教。而很多心理问题恰恰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有关。心理专家表示,目前最欠缺的恰恰是“人生前后两头”的心理危机应对。
“人生前头”是指婴幼儿心理辅导,也就是出生后至3岁前,这段时间对今后健康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,很多青春期乃至成人的心理问题,都是在这时埋下了“祸根”。
“人生后头”是指临终阶段。目前临终关怀普遍对老人的心理状态关注的不到位。曾经有一位老人临终前对死亡极其害怕,但又不敢说出来,担心会让子女更加痛苦,而心理咨询师发现,他的儿子恰恰也在竭力掩饰自己对即将失去父亲的恐惧。父子俩都很压抑,又都强作欢颜,对彼此心理伤害都很大。而这也是很多人在父母去世后 “心伤”迟迟难逾的原因。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
专家认为,恰当的心理咨询可以对生活中很多问题起到“未雨绸缪”的作用。每个阶段面对的问题也不同。除了“人生两头”外,成长期应关注教育问题,成熟期则应着力解决工作压力、婚姻问题、疾病压力和危机事件的应激。